騷人台灣版_正式海報  

夏天到了,各家影片也熱鬧起來,除了有美商的暑假大片、台北電影節來自不同國家的優質好片,還有即將上映的多部國片。所以,雖然我持續在影片製作與開發中忙碌,卻閒不下來,每隔幾天就要去戲院報到,包括中山堂這個古典放映廳所(一年一度的台北電影節巡禮),以及新光影城(也是因為影展才會去),走那個怪怪的手扶梯,去看那種只會在台灣放映一兩次,珍稀可貴的電影。


因為自己參與製作的電影《女朋友。男朋友》正如火如荼宣傳著,加上最近看到一張國片海報,設計手法大膽特殊,我又開始好奇國片的宣傳方式;甚至會從海報創意揣測影片內容(雖然它曾經跟我有點因緣,劇本我也看過),因為這張海報,我有了一個感觸:電影宣傳,不能只是寄望導演才華洋溢,導出一部膾炙人口的好片,幕後團隊那個引導決策的人,就算是有眼光,推出好片,也還是要仰賴宣發團隊在某些時刻所貢獻的想法或創意,而這些,對於現今台灣國片而言,是很重要的。


故事題材、預算、導演、製作團隊這些都是一部電影的基礎,缺一,一切空談。但是當製作完成後,要能夠被觀眾期待,不管是電影本身的內容或外貌的展示,我覺得是靠宣傳的想像力及執行力的發揮,除此,別無取巧的途徑。以我過去參與的電影來說,票房不好,大家歸咎故事不好、演員不夠知名、演技不夠到位;票房好了,又事後諸葛、眾說紛紜(素人這時通通是對的、劇本小品也夠感人了…),我一直覺得這樣的評比不夠客觀,因為觀眾在每週的看片訊息裡,到底知道了多少?要讓他們從各式的科技媒介裡,瞬間產生看片的意圖、產生到戲院購票的慾望,這些誘發的元素不就是仰賴宣傳的技巧嗎?


電影像食物鏈,每一個環節都得做到,做到了,其餘才是觀眾的選擇。少了一環,就是少了。


我常常聽到宣傳人對著新導演新製片說,電影拍那麼難看,怎麼宣傳?用不知名的演員,上不了電視,記者不會報導,媒體沒有版面,也拉不到各式各樣的廠商贊助,所以不要太期待票房,真是這樣,索性也不用期待奇蹟發生了。


許多洋片,導演、演員都不會(不用?)來台宣傳,偶爾來,也都是幾天參訪,觀眾自動就會知道訊息,要去買票看片,那為什麼國片就要花那麼多的精神力氣到校園跟學生座談、發表拍片的感想,或是舉辦簽名會、簽書會、交流Q&A,鼓勵學生們到戲院去看國片呢?

IMG_7014  

也有些人乾脆說國片都不宣傳,連電影要上片都不知道,怎麼期待?事實上絕大多數我知道的國片,基本款的宣傳項目該做的都做了,製作海報、刊物、辦校園、試片會、記者會、各式雜誌封面訪談、電視和電台通告想盡辦法,能上就上,差別只是在預算,有預算,可能就可以大張旗鼓地下遍各類公眾媒體。有錢當然較能使鬼推磨,但是我想說的是「創意」及「創新」的展現。看看美商宣傳對《蜘蛛人》或是《蝙蝠俠》的奇招,任何一個設計,都會讓我覺得一樣是花錢,他們花得還是很有想法的。


說了半天,這部讓我感觸良深(換個更正面的說法是,很有感覺)的國片就是《騷人》,看到它在臉書、部落格放的海報及劇照等宣傳刊物,如此讓人耳目一新,以至於我覺得無論將來票房如何,導演與監製在宣傳創意這部分應該是心滿意足的,因為她們發揮了電影最可貴的原創精神,製作這部片的目的,至少50%已經達到了。

 IMG_3319  

一部電影從前期發想到正式進入籌備再到製作完成,編劇、導演、製片與主創團隊無一不在展現創作企圖。而接棒的行銷宣傳同時也是另一個環節的專業,團隊如何推出影片,那怕是一張劇照,一張對外的海報,從視覺的定位亮相,就可以看到這部影片的遠景。所以打破窠臼、嶄新嘗試,應該也是宣傳人極重要的思維吧。


幾個月前我曾經寫過一個公式:


好電影+好宣傳=好票房

好電影+普通宣傳=考驗票房

好電影+不到位的宣傳=期待票房

 

爛電影+好宣傳=不錯的票房 甚至可能=奇蹟票房

爛電影+普通宣傳=考驗票房

爛電影+不到位的宣傳=爛票房

 

中等電影+好宣傳=不錯的票房 甚至可能=好票房

中等電影+普通宣傳=考驗票房

中等電影+不到位的宣傳=爛票房

 

電影本身的好壞是一回事,宣傳是另一回事,宣傳一樣要具備創造的能力!

 

【作者介紹】 

葉如芬,台灣資深電影製片人,威像電影公司負責人,從1993年加入電影工作起,合作對象涵蓋多位知名導演,參與電影製作28部,歷年重要作品包括《美麗在唱歌》、《夜奔》、《你那邊幾點》、《天邊一朵雲》、《流浪神狗人》、《九降風》、《獵豔》、《女朋友。男朋友》等;亦協助統籌監製大型商業電影《詭絲》、《天堂口》、《赤壁》,深具海外實地拍攝及國際合作經驗,近年希望持續整合資源,推出不同類型創意多元化的優質電影。


※原文出自於:CUE電影生活誌8月號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oungdud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